民心就是天意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周书·苏绰传》)治理民众的根本,首先应当从思想上予以教化,使他们从内心拥戴。因为思想是人身心行为的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本源。
王天下有三重焉者,其寡过矣乎!
所王天下有三重焉:治理天下必须处理好三大要务。王:作动词用,治理,统治。三重:即议礼、制度、考文。
治理天下必须处理好三大要务:不要轻易谈论政略得失,不要轻率变革法度,不要随意变易文化习俗。那么也就不会有多大的过错与失误了。
孔颖达说:“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种之重焉,谓夏、殷、周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于过矣。”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治心为先
治理天下必须重视的三大要务:议定礼仪,设立制度,规范文字。礼仪用于约束、规范人的行为,制度在于确立人的行为应遵循的标准,文字用来统一思想、方便沟通。这是治理天下所必须重视的根本。首先必须从自身出发,使自己的心灵纯净,并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大道,合乎人伦大道,合乎神明良知,以自己的行为终身实践,建立自己崇高的人格,树立自己的道德楷模,从而影响和引导天下人效法。
洪应明说:“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就是说,清心寡欲,就能包容万物;心怀仁恕,就能选择好的决策;明达事理,就不至于苛求;正直耿介,而又不失于矫枉过正,就像蜜饯,味美却不令人觉得过分甜腻;虽是海味,鲜美却不过分咸涩。做人处事能够达到这样浑然完美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美德。
诤言,美好的礼物
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字玄成,巨鹿人,曾为道士,隋末天下大乱,李密参加瓦岗军,起义失败后,归顺唐朝。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向唐太宗陈谏二百多条。建议唐太宗广开言路,强调“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临朝慨叹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魏征的主要著作有《群书治要》。
唐太宗曾同魏征谈话,唐太宗嫌上书陈谏的人太多,而且所言多是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因此准备狠狠斥责这些人。魏征听了就奏道:“古代的圣王树立诽谤之木,让天下人都能自由说话,指出执政和德行的过失。陛下只能广开言路,让人们尽情议论,说出他们想说的话,从而使陛下知道自己有哪些过失。如果他们的议论是正确的,而且出于忠心,那么就是有益的;如果他们所论言不由衷,或者偏执一词,那么对国家也没有什么损害。”唐太宗说:“你说得对啊。”便对魏征给予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