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当然会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最能反映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当然会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最能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饮食而言,宋代就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上一个大放异彩的时期,一个突出的反映便是涌现出了不少以饮食为主题的专著,对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其中,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堪称最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著作之一。所谓“山家清供”,顾名思义,便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时所用的清淡田蔬。作者以此作为书名,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清淡菜蔬由衷的推崇与喜爱之情,也体现了追求“清”、“雅”的饮食美学思想。不仅在同时代的饮食作品中独具风貌,即便是放之于整个饮食文化史的洪流中,也堪称奇作!
《山家清供》的作者林洪,字龙发,号可山。福建泉州人。生活于南宋中后期,生卒年不详。林洪青年时求学于危巽斋在福建漳州兴办的龙江书院,后在江淮一带游历二十余年,与当时江浙士林人物颇多交游。林洪多才多艺,不仅精通饮食之道,而且能诗会画,有《西湖衣钵集》、《文房图赞》等流传,《千家诗》也收录了他的三首诗。不过,最被人称道的还是他撰写的《山家清供》与《山家清事》两部著作。《山家清供》是谈饮食,而《山家清事》则记录各类清雅的玩赏之物,如“山轿”、“种竹”、“插花”之类。
林洪自称是北宋著名隐士林逋的七世孙。《山家清事·种梅养鹤图说》中,林洪回忆自己的祖辈,“先太祖瓒,在唐以孝旌。七世祖逋,寓孤山,国朝谥和靖先生”。但这不但没有为他带来荣耀,反而遭到了时人无情的嘲弄与鄙视。因为林逋在宋代名声极大,举世皆知他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林逋不可能有后人,而林洪不过是故意杜撰名人后裔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甚至有人写诗嘲笑:“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三)
不过,林洪所言可能并非诳言。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时,曾主持重修孤山林和靖墓及放鹤亭、巢居阁等古迹,发现一块碑记,记载林和靖确有后裔。而且也不排除林逋将侄子过继给自己。此外,从林洪的行迹来看,是一个颇为清雅的士人,似不会去和不相干的名人扯上关系。更何况,在重视纲纪伦常的宋代,这样做不啻是对列祖列宗的大不孝,以常理度之,似也不大可能。其实,林洪是否是林逋的后人并不重要,因为即便林洪自己,只凭着《山家清供》一书,已经足以在文化史上留下瑰异的一笔了。
《山家清供》中收录了一百多种宋代的食物品种,涉及菜、羹、汤、饭、饼、面、粥、糕团、点心等,从原料的选取加工到烹饪,乃至风味独特之处都有细致的描述,为研究宋代的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更难得的是,《山家清供》中收录的食物绝大多数都是作者亲身品尝,甚至亲手烹饪过的,因此,可说是第一手的可靠材料。比如“拨霞供”,这是林洪在武夷山品尝过的美食,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是:把肉切成薄片,把锅放在桌子上,水开了以后,各自夹着肉在锅里涮熟,作料自己根据情况来蘸。显然,这便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火锅,而《山家清供》中的这段文字便是现存最早的有关火锅的文字记载。再如,《山家清供》中还记录了数十种以花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而这类食品虽然是古代素菜中别具风味的菜品,但在此以前很少被列入食谱,多散见于本草类的医书中。《山家清供》载有十多种花馔,包括梅、菊、文官花、牡丹花、芙蓉花和桂花等,对于了解当时花馔和果馔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再比如“莲房鱼包”,是一道用莲蓬来蒸鱼的别致美食,其作法是:把整朵的莲花采下,将花下的莲蓬(古时称为“莲房”)挖去内瓤,然后把新鲜鳜鱼切成块,拌上酒、酱和其他调料,填放到莲蓬当中,之后上火蒸熟,最后再浇上鲜美的汤汁。《山家清供》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宋代许多独有的美食都借助于林洪的精确描述而得以在后世可能复原,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长河,去重温宋代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