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壬寅季冬朔还初道人洪应明书于秦淮小邸又《菜根谭》有三峰主
万历壬寅季冬朔,还初道人洪应明书于秦淮小邸。
又《菜根谭》有三峰主人于孔兼题词,内曰:
逐客孤踪,屏居蓬舍。乐与方以内人游,不乐于方以外人游也。……适有友人洪自诚者,持《菜根谭》示予,且丐予序。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一、洪应明是四川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区)人,后到南京求仕且在南京居住;二、洪氏与袁黄、冯梦祯、于孔兼都有交往。袁黄(1534—1607),浙江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人,作有《阴骘录》一书,隆庆三年(1569)取号了凡,万历壬寅年(1602)为六十九岁;冯梦祯(1548—1605),字开之,祖籍江苏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初移居浙江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秀水,万历五年会元,翰林院庶吉士,同编修,后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最后以祭酒致仕,归隐秀水,栖心禅寂,万历壬寅年写题序时年五十五;于孔兼字天时,金坛(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明史》卷二三一有传,另据《东林列传》记载,他曾赴无锡参与东林讲学。日本学者井宇三郎博士《菜根谭解说》推断于孔兼约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十五岁时去世,那么万历壬寅年于孔兼为四十四岁,是年洪应明结束了《仙佛奇踪》的编辑,以后又开始《菜根谭》的撰写,书成时,袁黄与冯梦祯都已去世,独有于孔兼在世,于是请于作了题词。从以上考述可知,袁黄与冯梦祯是洪应明的前辈,于孔兼与洪应明年龄相仿,这与三人题序、题词的语气相符。从题序与题词我们还可以知道,洪应明早年热中仕途,后来仕途不顺,遭受种种磨难曲折,晚年信奉佛道二教,故有《仙佛奇踪》与《菜根谭》之作。
《菜根谭》,一作《菜根谈》,谭与谈通。而何以命名“菜根”二字?考宋邵伯温《闻见录》云:
汪信民常言,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朱熹《朱子全书·学篇》云:
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于孔兼《菜根谭题词》云:
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三山病夫通理序云:
夫洪应明者,不知为何许人,其首命名题又不知何所取义,将安序哉?窃拟之曰:菜之为物,日月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几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似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如此书,人多忽之,而其旨唯静心沉玩者方堪领会。
所有以上这些,均可作为此书何以要以“菜根”二语为名的解释。比较以上诸说,何者为优?于孔兼氏为作者友人,其说或更接近作者原意吧!
《菜根谭》成书后,曾多次翻刻,广为流传,今天所能看到的版本,大致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的版本分为前集和后集,书前有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卷首有“还初道人洪自诚著觉迷居士汪乾初校”字样,现有明刊本存世,据日本学者中村樟八、石川力山《菜根谭考述》一文推测,此书最初收录在万历年间翻刻的《遵生八笺》的附录中,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就是这个系统的版本。另一个系统的版本有的亦分前后两集,前集再分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四编,后集是概论一编,有的干脆不分前后两集,全书直接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编,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一系统的最早的版本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常州天宁寺刻本,国内流传本大多是这个系统的版本。比较两个系统的各个版本,所收章数和次序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第二个系统版本的章数明显多于第一部系统版本。为何如此,原因待考。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