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婚姻是每一个人所必经的人生历程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俗之中
由于婚姻是每一个人所必经的人生历程。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俗之中,婚礼服作为服俗,也必然带着浓厚的民俗色彩。它既受宏观方面如民俗文化的影响,又受中观方面如服俗风尚的制约;在微观方面,婚礼服(特别是新郎新娘的婚服)则表现出突出的品质;形式上服从于惯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色彩鲜明华丽,款式独特考究;内涵又寓意吉祥喜庆,标志性与誓言性也很强。当然,无论形式与内涵,都是在民俗传承下体现的,是民俗文化之花。
伴郎、伴娘与亲友服饰
在婚礼上,伴郎、伴娘与亲友们只是配角,恰到好处的着装效果,会起到绿叶衬托红花的作用。照常规讲,它一般不应比新郎和新娘的婚服醒目,以免喧宾夺主。
在世界上,欧洲人是较为重视伴郎、伴娘及其有关亲属的服饰的,对此也有一系列的严格规定,可以详见前面(西方婚礼服及宾客礼服穿用规定)表格。除此之外,新郎父亲的服饰可以与新郎和男傧相一样,女傧相服饰要与新娘服饰相配;主女傧相的服饰要与其他女傧相们有区别,而且,由于女傧相们在婚礼上常背对人群,女傧相们背后的服饰也应该吸引人;女傧相是否需要戴手套由新娘决定等等。伊丽莎白·波斯特的《西方礼仪集萃》中有详细叙述:“新娘母亲先决定自己服装的长短、款式和颜色,然后将她的决定告诉新郎母亲,供她设计自己的服装时考虑。如两位母亲服饰相似,特别是当她们站在一起欢迎客人时,那美妙的‘画面’确实相当引人注目。……精美优雅的服装为精心设计的婚礼定下了基调。新娘母亲和新郎母亲的服装颜色不要与女傧相们相同,她们应尽量不让自己看上去与其他成员相似。”如此等等的规定很多,在民间确已形成服俗中的重要内容。
与欧洲婚礼相比,其他地区婚礼中的伴郎、伴娘及亲友服饰要显得随意得多,因而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英国中世纪时,典型婚礼中的女傧相们要穿与新娘一模一样的服装,为什么在此不衬托出新娘的倩影呢?为的是防止魔鬼利用气味儿接近新娘。《婚床》中说:“如果新娘的名字碰巧叫玛丽亚,女傧相们则身穿蓝色——那种中世纪绘画中的圣玛丽亚深蓝色。”
在西班牙婚礼上,男人们头戴羽翎帽,身穿花哨的刺绣马甲、白色马裤和黑色高筒靴。姑娘们穿由玻璃珠和金属片绣成的花卉图案衣裙,精美、优雅的服饰风格充分体现在这些赴婚礼的青年男女身上。
东欧比萨拉比亚地区的摩尔达维亚人举行婚礼时,女家的亲戚们双手捧着新娘和她母亲刺绣的亚麻巾,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按照主次,一一给主婚人和男家来的宾客们披在肩上,以向他们展现新娘高超的刺绣手艺。
有些民族的婚礼中不设伴郎伴娘(如中国旧婚俗),也就不存在什么特定服饰问题。不过,作为最普遍的伴郎、伴娘和双方亲友们的服饰,总是需要考虑周到一些的。因为这时的服饰既表示对新人的祝贺、尊重,又显示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对民俗风情的了解掌握程度。伴郎伴娘及其亲友的服饰虽然不占主要位置,却也决定了整个婚礼的规格与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