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李渊起兵太原席卷关洛取代隋朝建元武德唐代肇始鉴于隋末余
公元年,李渊起兵太原,席卷关洛,取代隋朝,建元武德,唐代肇始。鉴于隋末余年战乱破坏及隋亡教训,唐初就从恢复生产及缓和矛盾着手。攻占长安时,与民约法条,废除隋苛政。武德七年()实行均田制,并适当减轻赋税。唐太宗李世民更采取若干有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如轻税,奖农,建义仓备荒,以户口增减作官吏考勤标准等等,使生产加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高宗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期和武后当政前后,发生皇族权位斗争,政局动荡不安。玄宗前期扭转纷乱局面,仿行贞观措施,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史称“开元之治”。唐代至此维持了多年的兴盛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手工业、官营商业、宫市、邸店、对外贸易、国际交往、驿站等均空前兴盛,众多的手工业行会及各种商业行会组织所起作用,更说明手工业和商业空前发展。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更是万商云集,繁华空前。崔融曾描写当时中原盛况:“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易往返,昧旦永日”,真是盛极一时。其他商业都市很多,如广州设市舶司。玄宗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安史之乱(~)中,民众死亡不可胜计,中州数百里一片荒凉,州县多成废墟。此后,统治上层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接踵而至的是“三害”: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倾轧。故年年战乱不息,使北方的经济下降或衰败,经济重心转向南方。肃宗以后几代,由于财政收入锐减,军政开支猛增,多方开辟财源,先后任用第五琦、刘晏、杨炎等人理财,如改良漕运,整顿盐法等等。德宗时取消租庸调,实行两税法,法虽善但忽视不加税的诺言,得失参半。晚唐几代,三害之祸更为激烈,财政陷入绝境,加之搜括无度,激起波澜壮阔的黄巢农民军大起义,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唐朝的货币、币制、货币政策措施,也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兴衰起伏,经历了初唐时期的货币稳定,中唐前期的通货膨胀和紧缩,晚唐再次通货膨胀的局面,利弊杂陈,足资借镜。
通宝钱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
高祖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其形制与书法均以上林三官五铢钱为样板,是标准的方孔圆钱。此钱外圆内方,有肉有好及内外郭,径八分,重二铢四累,即约四克,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为以后历代王朝的铸钱标准。每十钱重一两,后世称“一个钱”、“一文钱”。这个“一钱”,同清朝库平一钱的重量相符,为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开其端。铢累等秤量单位从此不用。此后不再以重量为钱币名称,改称通宝、元宝、重宝等等。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原意是开辟新纪元的通行宝货。不以重量为货币名称为后世钱币减重打下埋伏,消除了钱名重量同钱的实际重量不符时导致的麻烦。此钱成色规定有统一标准:铜占.%,白腊.%,黑锡.%。开元钱的钱文书法精美,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篆、隶体,极工整,为后世所推崇,被奉为字帖楷模,印行至今。高宗之后,铸过几次年号钱。唐以后各朝所铸多数为年号钱,这是某个皇帝统治权力的象征,为后世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参考资料。
开元通宝钱发行后,因其形制轻重大小适中,制作精整,质量可靠,市场乐用,就驱除一切古钱和私钱。终贞观之世,此钱币值稳定,购买力也较高。贞观初,米斗仅值三个钱。贞观以后各代所铸开元钱,基本形制不变。有些钱的钱面或钱背刻划各种标记,如星、月、双月、莲纹等等。有的“元”字双挑、左挑、右挑,所处部位也不同。还有当十的大开元钱和仅重二克的小开元钱。一般是:早期开元钱,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的背多星月及其他花纹;晚期的外郭阔、粗糙。
高宗乾封元年()因对高丽作战,财政紧张,乃铸行“乾封泉宝”当十钱,钱径.厘米,重.~.克,即一钱一分多,当开元钱十文,严重贬值,民众拒用,不到一年废止。此后直到玄宗晚年,开元钱仍继续行用。但私钱充斥,恶钱盛行。
肃宗时,因对付安史战乱,军政费用紧缺,财源无着,乃求助于铸大钱。乾元元年()十月,铸行“乾元重宝”当十钱,钱径.厘米,重.克,每千文重十斤,法定重宝一当开元钱十文。次年再铸“重轮乾元重宝”,又叫“重棱钱”,径.厘米,重.克,每千文重斤,法定一当开元钱文。大幅度的铸币减重和严重贬值,造成物价狂涨,米斗文,“饿死者相枕于道”。上元元年(),把开元钱增为一当十,重棱钱降为一当三十。这样,民间就把两种乾元钱叫做“虚钱”,称开元钱为“实钱”,从而产生虚价与实价两种物价。盗铸蜂起,严刑竣法也禁不了。同时,史思明在洛阳铸行“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径一寸四分,重约克,一当开元钱百文。这是一种严重贬值的军用货币。
代宗宝应元年(),改重轮钱和普通乾元钱一当三文开元钱,乾元小钱一当二。后改为大小钱均是一当一。于是私铸又转为私镕,每千个重棱钱可熔得铜斤,能改铸开元钱枚,获利三倍多。大历年间(~),因安史战乱结束,朝廷采取种种增收节支措施,使物价逐渐趋向平稳,但币值仍低于战前。因感钱数量不足,朝廷便增炉铸造“大历元宝”和“大历通宝”。德宗建中(~)初又铸“建中通宝”和“建中元宝”。以上两种都是减重的劣质小钱。建中初,曾采连州白铜铸开元大钱,一当十文用,径.厘米,重.~克。在此之后约年,因通货过少值低,发生一次通货紧缩,到武宗时才宽松。
武宗会昌五年(),废天下佛寺,征集寺庙铜佛像钟磬器物,令各地增设钱坊,大铸“会昌开元”钱,制作不精,大小轻重不一,一般径.厘米,重.~.克。钱背刻有地名,计处,即:京(京钱)、昌(扬州)、洛、益、梓、蓝、荆、襄、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福、丹、桂。次年,明令全国只准用新钱,但旧钱也未收回,通货紧缩稍稍宽解。宣宗(~)曾推翻武宗的政策,熔新钱再铸佛像,但效果不大。懿宗咸通十一年(),曾铸“咸通玄宝”钱。武宗以后各代多仿铸会昌开元钱,迄于唐亡。唐末,黄巢攻取长安,建国大齐,改元金统,铸行“大齐通宝”钱,此钱存世不多。
有唐一代,开元通宝钱铸造发行了近年,始终为民间所乐用,其间虽几经挫折,另铸新钱,还是取代不了。这种在一个历时较长的朝代,一种钱币始终盛行情况,在以后各朝,是绝无仅有的。而且,这种式样的货币在唐以后的多年中,始终不衰。有些皇室欲以本朝铸钱充当天下钱的标准,从未如愿。其中道理,确实令人深思。有一点可以肯定,除钱币本身具备的优越条件外,如何取得人民.的长期信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