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过失妨害上党在今山西南部地区战国时为韩地秦设上党郡因其地势
累:过失,妨害。
上党:在今山西南部地区。战国时为韩地,秦设上党郡,因其地势甚高,与天为党,因名上党。唐代属河东道潞州。
百济:朝鲜半岛古国,在今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流域一带,1世纪兴起,7世纪中叶统一于新罗。新罗:朝鲜半岛古国,在今朝鲜半岛南部,公元前57年建国,后为王氏高丽取代,与中国唐朝有密切关系。
高丽:即古高句丽国,后为卫氏高丽所并,在今朝鲜半岛北部。
泽州:唐时属河东道,在今山西晋城。易州:唐时属河北道,在今河北易县。幽州:唐属河北道,在今北京及周边地区。檀州:唐属河北道,在今北京密云一带。
荠苨(jìnǐ):药草名。又名地参。草本植物,属桔梗科。根味甜,可入药,根茎与人参相似。北齐刘昼《刘子新论·心隐第二十二》:“愚与直相像,若荠苨之乱人参,蛇床之似蘼芜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荠苨》引陶弘景:“荠苨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绝,能杀毒,以其与毒药共处,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
六疾:六种疾病,即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以“六疾”泛指各种疾病。瘳(chōu):病愈。
如果茶叶采摘不合时节,制造不够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可能对人造成的妨害,如同人参。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泽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人参,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那些比它们还不如的人参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会使各种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人参对人的妨害,茶对人的妨害,也就可明白了。
二之具
本章详细介绍了采摘、制造、贮藏蒸青饼茶的一系列十多种器具,从形状、质地、尺寸到用法、功能,一一细详列举。从系列用具中可以看到,唐代饼茶的生产工序紧凑而完整。从籝、芘莉、焙等用具的尺寸来看,唐代饼茶生产是有一定规模的,从中也可见唐代社会对茶叶的需求量较大。
虽然在《论语》中就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成语,但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文士大夫以诗书传家,帝王官府以经义取士,先秦儒家倡导的六艺——数、书、礼、御、乐、射,大多被士人摒弃殆尽。士人们在日渐不能坐而论道的同时,也慢慢丧失了他们在科技、生产等方面的智力与能力。甚至在士人的评价体系中,技能与机巧都成为了负面的能力与事物。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陆羽对于采摘、制造、保藏茶叶工具的全面介绍,更显得难能可贵。
陆羽对整套制茶工具的细致介绍,使得唐代蒸青饼茶的生产工艺能够在一千多年之后仍然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之不致因中国制茶工艺的发展演变舍之不用而尘封零落,也让人们看到日本蒸青抹茶的源头所在。
在“茶人负以采茶”句中,陆羽首次提出了“茶人”的概念,与当下的茶人概念有所不同。陆羽之于茶,是从采摘、制造、煎煮到饮用全过程参与的,他所言茶人应该是指参与茶叶采制到饮用流程的人。然而由于时移境迁,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成熟,种茶摘茶的人成为茶农茶工,基本成为原料鲜叶或毛茶的单纯提供者,而不再是制作——贸易——消费这些被视作茶业重要环节从业的茶人了。茶叶在农、工、商三个领域利润的巨大差距,导致了在这三大产业领域茶叶从业人员地位的悬殊,种茶摘茶的人始终只能被称为“茶农”,参照陆羽的“茶人”概念,可知这种现象是种遗憾。缺少了种茶摘茶人的茶人概念可谓不完整,种茶摘茶人的地位畸轻,也正是中国茶业拼图不能很完整的重要原因之一。陆羽所提的茶人概念,应该是个高远的警醒。
籝加追反,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籝,竹器也,受四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