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仪明问于曾子曰“夫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仪明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羶芗者,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也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3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4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5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6,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所亨孰羶芗:亨,同烹。指煮熟牲肉和黍稷。也 愿:仰慕。3 安:指安然行之,不勉强。4 履:实践。5 溥:通“敷”,散布。6 无朝夕:没有时间限制。
曾子说:“孝可以分为三等:大孝使父母受到社会上的尊重,次等是孝子为人处世不使父母蒙羞,下等是只能赡养父母而已。”公明仪问曾子道:“你可以称得上孝子了吗?”曾子说:“哪儿的话!哪儿的话!君子所谓的孝,父母没有想到的,儿子就先为他想到并做到了;父母有什么心思,儿子可以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同时使父母的意志合于正道。而我只不过做到赡养父母罢了,怎能称得上是孝呢?”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的遗体,用父母的遗体来生活行动,怎敢不慎重呢?日常起居不庄重,就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诚,就是不孝。做官不慎重,就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就是不孝。在战场上不勇敢,就是不孝。如果不能做到以上五个方面,也就等于给父母带来了祸殃,怎敢不慎重呢?如果只是在祭祀的日子里,煮一点牲肉黍稷奉献一下,那也不能算作‘孝’,只能叫作‘养’。君子所说的孝子,就是全国人都称赞羡慕他,而且说:‘多幸福呀!有这样的儿子!’像这样才算是孝。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孝。而具体行为则是从养开始的。供养是很容易的,但有敬意的供养就不容易了。有敬意的供养是可能做到的,但使父母安乐就不容易做到了;使父母安乐可以做到的,但终身孝敬就不容易做到了。父母去世之后,依然十分小心自身的行为,不给父母蒙上恶名,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终身孝敬了。仁,就是要以孝为本。礼,就是用礼仪来实现孝。义,就是用道义来合乎孝。信,就是用诚信来证实孝。强,就是在孝的方面强于人。快乐是由于顺着孝道而产生的,刑罚就是由于违反孝道而招致的。”曾子说:“孝道,树立起来,就充塞于天地之间,散布开来,就横贯四海,传播到后代就永远存在。推广到东海可以作为道德准则,推广到西海也可以作为道德准则,推广到南海可以作为道德准则,推广到北海也可以作为道德准则。《诗经》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遵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曾子说:“树木要在一定的时节进行砍伐,禽兽也要在一定的时节进行捕杀。孔夫子说过:‘砍一棵树,杀一头兽,如果不根据一定的时候,就不是孝。’孝有三等:小孝用力气,中孝用功劳,即动心思行孝,大孝无处不在,即孝心永不衰竭。思念父母的慈爱,努力供养而忘掉自己的劳苦,就可以称得上是用力了;能尊尚仁德,安然地按照正道行事,使父母不因自己而蒙受耻辱,这称得上是用劳了。如果德泽普施于天下,使天下万物丰盛,以此来祭祀父母,那便称得上无处不在了。父母喜爱自己,自己便永记在心。父母厌恶自己,自己要戒惧谨慎,但没有一点怨恨。父母有了过错,要婉言规劝而不能抗拒顶撞。父母死后,一定以自己劳动的收获来祭祀,这就叫作能依礼把孝道实行到底。”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者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也。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3,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所瘳(chōu):病愈。也 无人为大:没有比人更大。3 径:走捷径。
乐正子春一次从堂上下来时扭伤了脚,一连几个月都没出门,脸上还带有忧虑的神色。他的弟子说:“老师您的脚已经好了,却一连数月都不出门,脸上还带着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何呢?”乐正子春说:“你问得好啊!你问得好啊!我曾听我老师曾子说过,他听孔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一切生物,没有比人更伟大的了。父母把我们完整地生下来,我们也要使自己完整地归还于他,这样才称得上是孝。不损伤自己的肉体,不辱没自己的人格,这才称得上是完整的。所以君子哪怕是走半步路,也不敢忘记保全身体的孝道。’而我一时竟忘记了保全身体的孝道,以至于扭伤了脚,所以我很忧虑。君子应该每抬一次脚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抬一次脚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要走平坦大路而不抄捷径,过河要乘船而不游泳,不敢用已故父母的遗体去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从来不口吐恶言,自然也就不会招惹别人的辱骂。自身不受侮辱,父母也就不会蒙受羞耻,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孝了。”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者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也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3遂遂4,如将复入然。是故悫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5之,孝子之志也。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所惧不及爱:担心不能见到所爱的人。也 宿者:指应邀前来助祭的宾客。3 陶(yáo)陶:神情恍惚的样子。4 遂遂:随行的样子。5 术省:追忆、反省。
孝子将要祭祀时,必须怀着谨慎而庄重的心来考虑祭事,来筹备祭服和祭品,来修整庙室,处理各种有关祭祀的事。到了祭祀那天,脸色一定要温和,但走路必须谨慎,好像担心见不到亲人的样子。孝子祭奠时,面容一定要温顺,身体要卑屈,好像跟亲人说话而尚未得到答复的样子。请来助祭的宾客都已出去时,孝子要卑恭而默然地站在那儿,好像即将看不见亲人的样子。祭祀结束后,孝子要显出深深思念的神情,好像亲人随时还要再进去的样子。因此,孝子(祭祀时那种态度)忠厚善良一直没有离开身体,(祭祀时的)所见所闻不忘于心,心中的思虑总不能离开亲人,这种感情郁结于心,流露于外,因而反复的思念,这就是孝子的心态啊!
建立国家的神位,社神稷神的神应在右边,而列祖列宗的神则在左边。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祭祀的角度,来说明祭祀的义理由来和作用,由于祭是孝养的延长,故而进一步推论孝亲敬长之道。
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在这里“亲”主要指的是父母,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使父母受到尊敬,不仅受到自己的尊敬,而且因自己德行功业卓著而使父母受到人们的尊敬。其次,对父母的孝就是不能使父母的名声受辱。最下等的孝就是仅能赡养父母。
- 所谓“卜居”即通过问卜来指示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屈原被逐三[图]
- 卷八济水上篇的《题解》中已经指出卷七、八两卷虽然都以“济水”[图]
- 斩绝断遂为守门者古代多用断足者担任守门之职东音东方的音乐夏君[图]
- 鹰(lái)鸠指灰脸(kuánɡ)鹰鹰又称为鸠即灰脸鹰[图]
- “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图]
- 大笑之据俞樾考证应作“大而笑之”大以之为大认为它大而无用笑嘲[图]
- 竦身耸身竦通“耸”“止柸治”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图]
- 三祖在《信心铭》说“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人与人相[图]
- 震卦第五十一[图]
- 众人闹闹嚷嚷簇拥着徐达也有吓他的也有劝他的一夜何曾得睡?徐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