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既《乐经》儒家“六经”之一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及
(8)《乐》:既《乐经》,儒家“六经”之一,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及社会作用。原为三十二篇,秦时亡佚,一部分被编入《礼记》中。
(9)动:往往,常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10)与:参与。《礼记·王制》:“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
(11)爱接者死之:接受爱的人甘心为施爱者去死。
(12)严而相离:严肃拘谨互相敬而远之。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动必肃容,过之不久。”
什么叫做“观其爱敬,以知通塞”?为人之道的顶点,不能超过于爱和敬。所以《孝经》把爱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把敬作为为人之道的重要理论。《易经》以气感为为人之德,以谦虚为为人之道。《老子》把实施教化没有固定的方法作为德的准则,把寂寞无为作为众道之理。《礼经》以敬为为人之本。《乐经》以爱为主导。这说明人情的本质,如果有爱敬的诚意,就会与道德混为一体,经常获得人心,就没有走不通的道路。然而爱不可以少于敬。如果爱少于敬,那么廉洁有气节的人会归附他,而大众则不会与他在一起。如果爱多于敬,那么虽然廉洁有气节的人可能不喜欢,但接受爱的人会甘心为施爱者去死。这是为什么?如果把敬作为为人之道的标准,人们之间就会严肃拘谨互相敬而远之,相处势必难以持久。如果把爱作为为人之道的标准,人们之间情亲意厚,在人们中间产生深深的感染。所以说观察一个人的爱敬的诚意,他为人处事通达与闭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了。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1);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之则恶(2);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婟(3);以恶犯婟则妒;此人性之六机也。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4),故烈士乐奋力之功(5),善士乐督政之训(6),能士乐治乱之事,术士乐计策之谋,辩士乐陵讯之辞(7),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8)。苟赞其志(9),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10)。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11),则正人哀(12)。政乱不治,则能者叹。敌能未弭(13),则术人思(14)。货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15)。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16)。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婟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17)。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以佯爱敬为见异(18),以偶邀会为轻(19),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1)杼:通“抒”,抒发,申述。《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王逸注:“杼,渫也。”洪兴祖补注:“杜预云‘申杼旧意’,然《文选》云‘抒情愫’,又曰‘抒下情而通讽谕’,其字并从‘手’。”
(2)历:越过。《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
- 所谓“卜居”即通过问卜来指示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屈原被逐三[图]
- 卷八济水上篇的《题解》中已经指出卷七、八两卷虽然都以“济水”[图]
- 斩绝断遂为守门者古代多用断足者担任守门之职东音东方的音乐夏君[图]
- 鹰(lái)鸠指灰脸(kuánɡ)鹰鹰又称为鸠即灰脸鹰[图]
- “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图]
- 大笑之据俞樾考证应作“大而笑之”大以之为大认为它大而无用笑嘲[图]
- 竦身耸身竦通“耸”“止柸治”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图]
- 三祖在《信心铭》说“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人与人相[图]
- 震卦第五十一[图]
- 众人闹闹嚷嚷簇拥着徐达也有吓他的也有劝他的一夜何曾得睡?徐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