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原 文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 文
商汤在铜制的沐浴盆上刻文警示自己说:“假如做到一天能够把自己沾染的污垢清洗干净,焕然一新,就应该天天清洗,坚持每天不间断,做到天天都焕然一新。”《尚书·康诰》篇中说:“要振作精神,使人们除旧布新。”《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文王却能秉承天命,除旧布新,使周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有道德的人总是无时无刻不竭心尽力使自己和百姓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解 读
提高修养,自新新民
大学之道的任务就是教化人除旧布新,自新自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以新民就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既要君主自新,又要使人民更新。首先,君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大公无私,树立榜样。要在君主明德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使人民能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坚持提高,这样才能达到自新新民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却常常浅尝辄止,稍微学到一点皮毛,就觉得了不起,往往以某种道德优越感来“以德骄人”。殊不知,这其实已经误入歧途了,当人们觉得自己具有某种道德优越感的时候,往往骄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其实已经蒙蔽了本性中的善。道德修养要“日日新”,永无间断,因为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已经到达了最高境界,即使圣人,也从不停止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人如何通过不断修养来保持和弘扬自己本性中善的方面。
所谓“明明德”,就是自我的道德修养。儒家的“明明德”讲的是君子不仅自己要从不间断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周围的人熏陶渐染,自然而然地致力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说,《大学》所讲的“明明德”,其实有浓厚的实践色彩,因为道德的力量不在于空喊华而不实的口号,而是要身体力行,用充实的人格力量去照亮众人,使人们不令而行,自发地见贤思齐。新民的关键就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自新以新民,自正而正人,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目标。
- 所谓“卜居”即通过问卜来指示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屈原被逐三[图]
- 卷八济水上篇的《题解》中已经指出卷七、八两卷虽然都以“济水”[图]
- 斩绝断遂为守门者古代多用断足者担任守门之职东音东方的音乐夏君[图]
- 鹰(lái)鸠指灰脸(kuánɡ)鹰鹰又称为鸠即灰脸鹰[图]
- “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图]
- 大笑之据俞樾考证应作“大而笑之”大以之为大认为它大而无用笑嘲[图]
- 竦身耸身竦通“耸”“止柸治”句《道藏》本、刘绩《补注》本、《[图]
- 三祖在《信心铭》说“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人与人相[图]
- 震卦第五十一[图]
- 众人闹闹嚷嚷簇拥着徐达也有吓他的也有劝他的一夜何曾得睡?徐达[图]